下列問題的整理是課堂中鄭教練與學員的問答整理。
Q001..請問鄭教練,在練習拳架套路時,是否要配合呼吸的吐納呢?
A001..「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太極拳是內在意念的訓練,不用刻意地去控制呼吸。其實在訓練的過程中,隨著「鬆沉動盪」就會與呼吸的韻率相結合。比如在將意念鬆開,自然會把氣吐出來。背鬆開,自然就會吸氣。每一次循環,都在鬆的圈圈不斷畫圓。所以不用刻意想著吸吐,自然而然就有相同功效。刻意反而失去自然。
Q002..教練為什麼,一般學員在面對快速的推擊,容易被推出去? 您卻應付自如?
A002..因為你們不夠「鬆」,「鬆」的太慢,對「鬆」的掌握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所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要堅信柔能尅剛,這是必經的門檻,太極拳就是要從挨打吃虧中領悟,不要在意一時的勝負。將力量放掉,真正的肢體鬆空,自然不懼其來勢剛柔快慢,不鬆就是挨打的架子。
Q003..為什麼我們在拳架的練習上,只專注在「三十七式」上。不像一般太極拳教學,拳架是一套接一套的學,13式、24式、42式、64式、108式等等的?
A003..拳經有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拳架不是學得多,就代表功夫深。武術的訓練,在於熟練度的累積。每天反覆習練習相同的招式,才能將鬆柔的境界提升上去。學習拳架和推手都只是過程不是目的,增強武術上領悟、提升實力,學習真正太極拳的精髓,才是我們要的。若只專注在拳架的優美,而忘了學習太極拳真正的目的,不是我們要走的路。
Q004..請問鄭老師為什麼和您推手時身體總是比較能鬆開,和其他師兄推手卻又鬆不開了呢?
A004..因為我和你們推手時,會留心聽勁,提醒你們放鬆。將你們多餘的力量放掉,也會適當的給與一些力量,讓你們感覺到該鬆開的時機,這就是所謂的「餵勁」。所以和我推手時,可以由我帶領你們以比較容易的方式進入鬆柔的領域,但和其他人推手,沒有人帶領,相對就會比較難鬆開,但是只要持續的練習和領悟,很快就能隨時隨地的達到鬆柔的狀態。
Q005..教練為什麼您在太極拳上不時能有些新的體會?
A005..有不少老一輩的武術家,雖然功夫很好,可是其子姪輩往往學不到上一代精湛的功夫。全因為老師父留一手嗎? 其實未必如此,有時候是因為難以用言語將武學的領悟傳達下去。所以我時常在思考,明明我可以鬆沉下去,為什麼有些學員做不到。不斷地去尋找問題,然後得到新的答案或例子,變化教學的要領,讓大家能有系統化的理解。太極拳本來就要不停的修正,一成不變才是錯誤的。現在不少人無法提升太極拳的境界,只因不是抱殘守舊,依老師初教的要領練習不去改變。要不就是一知半解便已為完全領悟地離開老師。
猶記得當年跟陶老師練拳之時,我在家中練習拳架偶得新體悟。上課時,便向老師問到這新體悟正確與否? 當時,只見陶老師聽了問題並沒有馬上回答對或錯,而是將我帶到一位師兄面前說到「用你的新體悟推手看看。」結果這位原先與我實力相當的師兄連連被推出去後,陶老師才說「那就是正確的。」這時我方才暸解老師的深意,弟子不可能永遠能跟著老師。要不斷地自我修正,才能將拳藝精進。
Q006..太極拳的要領如此多,該如何做到呢?
A006..唯有一字「鬆」,太極拳諸多要領,是用來檢驗自我的鬆柔度,而非是訓練的目標。只要夠鬆,體態自然會圓檔、沉肩墜肘、鬆腰落胯、虛靈頂勁。反之不鬆,只是一昧地做到這些要領,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了。
Q007..太極拳講求鬆柔,但是真的只有鬆柔就足夠了嗎?不用力真的可以嗎?
A007..是的。只要鬆,就足夠了。太極拳的鬆所產生的動能與一般肌肉運動所產生的動能有著相當的不同,我們稱之為「內勁」。太極拳招式的設計上,很多就是架構在內勁之上。比如「退步跨虎」,如果只是以力量來帶動,是沒有什麼攻擊效果的。唯有使用內勁,方能產生攻擊力。而如何鍛鋉出內勁呢? 唯有「鬆」,要堅信柔能尅剛。只要能鬆空,自然不怕對方力量有多強。
Q008..請問教練,為什麼在活步推手中無法像您一樣,可以那樣輕鬆地將人發出。
A008..因為你們剛剛在活步推手時沒有鬆肩、背,自然無法做到沾連隨,雙手硬,自然無法合住對方。合不住也就發不出勁道來,最後只好用蠻力在互相頂抗,記住終歸一個字「鬆」,鬆後便能輕易地滲透進去,所謂「化即打」「合即出」,只要能鬆的透,自然能輕鬆將人發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